掏耳也是一门技术 三心耳艺被列入非遗目录
文章来源:银耳勺已有人围观发布时间: 2021-05-21 老师微信:返回 [ 采耳师培训]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李珩)掏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近日,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将“三心耳艺”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其传承人是年仅33岁的李存林,她将古法技艺结合现代化工具,将采耳变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心耳艺”是怎么回事?12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近这门技艺。
▲学员正在进行采耳练习。受访者供图
江北区华新街西普大厦12楼,正是银耳勺非遗采耳培训基地。基地内,摆着木质书架,造型古朴的杯碟、莲蓬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
“掏耳朵,其实是采耳技艺的俗称,采耳技艺更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在川渝地区尤为流行。”李存林说,采耳技艺的操作方式为采耳师利用各种采耳工具对耳洞内外进行刺激,使人在酥痒和紧张之后获得享受与放松。采耳除了有清洁耳洞的功能外,更可以起到减压、享受和保健的作用。
▲培训老师(右)利用电子耳针指导学员进行采耳练习。受访者供图
三心耳艺则是传承了采耳古法技艺,又融合了现代工具。李存林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工具,她说,古代有单件、三件套、五件套、多件套,有金、银、玉制作的,也有铜、铁和竹木制作的。采耳师有几十种掏耳朵工具,包括耳勺、耳扒、耳起、音叉、铗子、震子、云刀、刮耳刀、鹅毛棒、鸡毛棒、马毛棒、棉花棒、酒精、双氧水、头灯等。现代采耳工具就更加完善配套,有耳穴定位仪、电子耳针等电子科技新工具。
据李存林介绍,采耳分10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个美好的词汇形容,包括“丝丝入耳”、“轻歌曼舞”、“踏雪无痕”、“天籁之音”等。
▲采耳师李存林在培训室内给学员授课。受访者供图
作为80后,李存林为何会喜欢上耳艺?李存林是万州人,说话轻言细语。李存林说,自己出身于中医世家,爷爷擅长接骨、推拿、制作膏药,她从小就帮着大人晾晒、熬煮中药,同龄人觉得难闻的苦味,她却觉得芳香四溢,耳濡目染之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八岁时,李存林从万州中医校毕业后,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经过短短两年时间,盲人按摩店发展至5家。李存林既是老板,又是指点技师技艺的老师,还要为慕名而来的顾客服务,其中有一项就是在当地颇为少见的采耳。
▲采耳师李存林指导学员进行采耳练习。受访者供图
采耳看似是小技艺,实在是大有讲究。通俗来说,人体越靠近耳膜位置的区域越发敏感,也是采耳师发挥空间更大,让顾客更舒服的区域。
“采耳发源于川渝地区,但在四川有坝坝茶文化,采耳更加盛行。当时,万州很少有人专业从事采耳。”李存林说,偶然的机会让她在观音桥一家老茶馆遇到了自己的老师汪泽吉,他的师傅是民国初年四川蓬溪颇有名气的采耳匠人,这一分支的采耳手艺已经传承了上百年。
除跟师学艺外,李存林还翻阅了大量采耳技艺和中医理疗养生资料,更是将前辈传承的技艺进行改造创新。
在过去,匠人们会烹制薄薄的面皮,模拟成耳茧、耵聍(耳屎)贴于手背,再用挖耳勺轻轻将面皮揭下来,但挖耳勺不能接触皮肤,碰到就算练习失败,必须重头再来。但因为面粉质量和面皮厚薄、黏度程度不一,这种方法缺点就是稳定性不够。
李存林发现,每张餐巾纸其实是用三到四层更薄的纸巾重叠而成,她选用一层纸巾加水贴于手背,纸巾相比面皮更薄,更能考究技法。用食指、拇指指腹轻捏住挖耳勺左右摇晃,也是练习方式之一:力度重了,挖耳勺无法晃动;力度轻了,挖耳勺就会从指间掉落。讲究的就是把手心同步的技艺形成肌肉记忆,植入脑海,耳道里是敏感所在,必须轻、柔、稳。此外,还有将头发剪成一厘米的小段,同样置身手背,夹起来不能触碰皮肤等练习方式。
李存林提醒,采耳虽然是一种身心享受,但不是每个人都合适,如果耳道有破损或疾病,还是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上一篇:采耳技师如何介绍才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