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机构采耳培训中心浅谈采耳历史文化
文章来源:采耳培训已有人围观发布时间: 2023-03-10 老师微信:返回 [ 采耳好处]掏耳,又叫采耳。它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72种民间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采耳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实物可考的艺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小屯遗址出土的商王武丁王妃妇好墓中出土的一对鱼形玉勺,是一对造型奇特、做工精良的玉勺。“这种鱼,身躯修长,口、眼、尾、背脊、胸鳍等部位,都有清晰的纹路。这是我国古代更早的耳类采集工具之一。中国民间有很多“掏耳朵”传说,其中流传更广的就是苗族、畲族的“盘瓠成龙”故事。据浙江景宁《蓝氏家谱》中记载,高辛氏时期,有一个老太婆得了耳疾,从耳朵中掏出一只虫子,那虫子形如一枚古怪的印章,放在一块盘石之上,那石头掉落下来,便成了一条龙,龙身上有一百二十处斑驳,五彩斑斓,因此得名。贵州苗族施洞还有一个类似的传说,说有个老太婆得了耳病,把一条蜈蚣从耳朵里挖出来,放在一个盘子里,七天后就变成了盘瓠龙狗。
专业采耳训练
古人把搓澡、搓脚、掏耳称为“三乐”,明代醉翁月子曾在《精选雅笑》中写到:“搓耳者,心旷神怡,耳聪目明,坐而论道,举手投足间,皆轻若无物,勺、勺、铲、铲,皆随心而动,一拨一拨,皆可得心应手,此乃大乐。”从皇帝到达官贵人,到富商巨贾,到平民百姓,再到郊野村人,人人都有“耳痒痒”之癖,黄河两岸皆有之,已成中国传统民俗,数千年来从未断绝。
在明清、民国时期,爱掏耳洞之风盛行。“掏耳”在四川、重庆又有一个别名,叫“小舒服”,直来直去,甚是好听。挖耳是一种相当流行的民间传统行业。四川人爱喝茶、打牌、摆龙门阵、拉二胡、唱川戏、算命、卖小吃、掏耳朵,这些都是他们的爱好。职业掏耳有一套更基础的步骤,分别是“神灯引路”、“宝刀出鞘”、“步步惊心”、“丝丝缕缕”、“轻柔旋转”、“雨过天晴”、“爱不释手”、“天籁之音”、“十指神功”、“如来神掌”,每一个步骤分别对应着“神灯引路”、“宝刀出鞘”、“如来神掌”。当真是“游山玩水快活得很,神仙来了也要歇一歇”。流沙河有一首《成都一绝——小舒服》:“装聋作哑苦无所成,挂心又痒又疼。仙人何必闲着掏耳,凡人听不见。”
专业采耳训练
“耳痒痒”,在湖南常德有个别名,街头巷尾、茶馆、理发店,到处可见采耳师手持工具,有人坐在凳子上,乐此不疲的掏耳朵。沈从文曾经在《常德》中这样描述:“那里一面墙,一面墙,一面墙,一面墙,一排排窄小的茅屋”。有烟店,有面店,有绳店,有杂货店,有屠宰场,有挂在门上风干狗肉的狗肉店,有铁锚,有硬木马车,有船具。还有一家小理发店,街上的人走过去,常常看到几个圆圆的大头,呆呆地站着,等着理发师来理它,或是把头靠在膝盖上,晒着太阳,把耳朵贴在耳边。”一幅栩栩如生,描绘了民国初年小城民情民情的图画,将拔耳剃头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专业采耳训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北宁公园,一对年轻恋人依偎在草丛中,掏耳互诉衷肠,这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表达爱意的方式。这一看,就是半个小时,一看就是大半天的时间。掏了掏耳朵,说了几句情话,似乎很是享受。掏耳朵在天津的公园里很受欢迎,盛大的场面和“掏耳朵节”一样,成为当年天津卫的一道时尚和靓丽的风景。人们常说:“有一种爱情叫做为你掏耳“,现在,在一些城市公园,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对情侣靠坐在长椅上,为彼此掏耳,情意绵绵。
掏耳朵什么的,也挺有趣的。齐白石作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提出了“洗耳”这一概念,其毕生创作的《洗耳图》多幅。一名老者端坐于青石之上,左手握着一枚银针,插|入耳中,专心致志的抠着,只抠得痒痒的,越来越厉害。白石又题道:“莫非老先生不问世事?难道你想两耳空空,对外界不闻不问?余知翁想要听一听,出一口恶气。”
专业采耳训练
明代竹制掏耳笔筒,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上等古法笔筒。一位身穿朝服,头戴皇冠的老者,一手举着一块牌匾,一手举着一根木棍,正在专心致志的掏着自己的耳朵,脸上满是陶醉之色。人物形象酷似民间传说中的驱邪神兽钟馗,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掏耳”是一件集科技和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既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又有时尚的象征意义。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采耳工具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古代有单件,三件,五件,多件,金,银,玉,铜,铁,竹木,耳勺、耳铲、耳叉、音叉、锤子、云刀、刮耳刀、鹅毛棒、鸡毛棒、马毛棒、棉花棒、酒精、双氧水、头灯等采耳工具有几十种之多。现代的采耳工具更完善、更配套,材料更精细,还有耳穴定位仪、电子耳针等电子科技新工具,更适合于将采耳与中医理疗相结合,达到健身养生治病美容的目的。在大中城市,采耳特产店越来越多,其环境典雅,温馨,浪漫,将民俗风情与时尚装潢相结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元素符号,艺术造诣,时尚风范。
上一篇:河南机构采耳浅谈洗耳知识
下一篇:河南机构采耳浅谈采耳历史文化